Tuesday, March 03, 2009

因兒童及青少年之名

社民連三子在立法會展現了不同的抗議方式,帶來了議會的新氣象,也引來了不同的聲音,在如此的「順民」社會,可以預期的是,「媽叉」及反對他們的當然佔大多數,幸而也有不少理性討論的聲音,可讓更多香港市民思考議會這政治空間的權力關係,以及議事規則的合理性。

這一兩周要趕稿,本來不想參與表達什麼意見,可是今早聽《千禧年代》時,不少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強烈表達不滿,指毓民等人教壞小朋友。聽到如此這般瞎扯言論,心頭無名火起,只因那又是「因兒童及青少年之名」的論述。過去大半年,已不止一次聽到建制中成人,其中不少是中產家長和教育工作者,「因兒童及青少年之名」而提出不少「謬論」。看來,「兒童及青少年」已成為不少建制中人和保守力量對付「他者」的必要殺著。然而,那些「因兒童及青少年之名」所炮製出來的論述,其前設大多是出於成人的偏見,如兒童及青少年無法自行分清對錯,又會依樣畫葫蘆,一蟹不如一蟹……這樣的觀點是建基於看扁「他者」——兒童及青少年——而建立的。


作為一名成人,又身為父親,我是絕對無法苟同也不會同流合污的。就拿社民連三子在立法會財政預算案一事來說,我也會跟中一及小四的孩子談,但絕對不會劈頭就說社民連三子是錯或對,反而先問他們怎看,又再問他們為何這樣看。我們會談到面對不合理政權時的表達方式、什麼樣的暴力是可接受的,什麼樣的又是不可取的、非暴力的取向又怎麼樣……可以觀察到的是,隨著孩子的成長,他們就以上討論給予的觀點是會有改變的。換句話,兒童及青少年是有獨立自主的思考能力的,且會隨著討論而思考得更全面,甚至知所取捨。只是,不少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常下如「社民連三子是錯的」絕對性判語,大石壓死蟹,不讓兒童及青少年有自己思考和作判斷的機會。

對我而言,既弔詭又可悲的是,那些口口聲聲「因兒童及青少年」而保護兒童及青少年的成人,正好剝奪了兒童及青少年日後保護自己的思辨能力。他們不知道的是,他們短暫的安穩是以下一代的長遠思辨發展為代價的。


回bluegazine主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