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February 26, 2006

《斷背山》與男人



斷背山》,終於在香港上映了,非常想看,可是至今還未能抽空進場。【1】

李安【2】執導的《斷背山》獲獎無數,當中包括被視為奧斯卡前哨獎項的金球獎,故《斷背山》應是這屆奧斯卡得獎熱門。因為電影涉及同志愛戀,聲勢又異常浩大,電影在美國上映時已引起激烈討論,連總統布殊也險些被記者逼他表態。呆頭呆腦的布殊也笨不到那裡去,胡里胡塗的便避開了地雷。

雖然電影尚未在香港上映,已從坊間及基督教的渠道得知有關激辯的一二。月前,在網上的《基督新報》讀到一篇來自美國的、批評《斷背山》的文章,部分論點不但既牽強也令人啼笑皆非,更讓人覺整個討論的起點是文化盲點,而不是信仰內容。

該篇文章題為「《斷背山》——破壞家庭的電影」【3】,作者為美國傳統家庭促進會的總幹事譚克成博士。若不是作者冠以博士銜頭,單看文章內容的部分偏見及理據的薄弱,實難想像出自一位博士之手。因著個人的旨趣,本文無意就文章的謬誤,全面加以討論,只想就著譚博士所提及的男性形象作一些反思。

譚博士在文中劈頭就指出《斷背山》破壞男子漢的形像。他說:「美國中部的牛郎 (cowboy),是男子漢的形像,以往持有像尊榮 (John Wayne)和奇連依士活 (Clint Eastwood)的剛強和英雄的形像,是美國男孩子追求的模範,這套電影把他們醜化為好勇鬥狠,頭腦簡單的人,不斷以蠻力和打鬥來解決問題,而兩男主角的性愛,也是充滿了野獸般的粗野。」看到想譚博士這樣說,不禁失笑。其實,奇連依士活在1992年的《豪情蓋天》(Unforgiven)中已解構及顛覆西部牛仔的形像。

讀到譚博士的文章,沒法不追問下去,他何以把美國中部的牛郎等同男子漢形像,且明顯把那些剛強和英雄的形像,奉為正統又或所謂的正常男子漢形像,且漠視這種所謂男子漢形像的陰暗面,如好勇鬥狠、弱肉強食和嗜血暴力。再者,他見解中滿是美國過去主流文化的性別定型,與我們中國過往的幾乎沒有差異。還記得作為男性小時候成長的痛苦,明明傷心哭了,身邊的男孩子會發出嘲笑,腦海會浮現一句類似咒語的強制性說話:「男人流血不流淚。」漸漸,人長大了,欲哭無淚,甚至不懂得哭。

若從兩性關係的語境看,雖然譚博士的論點是衝著男性形像而言的,但是他話語中的性別定型潛台詞,其實在說男與女有著既定的性別定型。這種男女的定型,硬把性情各異的男性和女性套進主流文化所建構和設定的框框內。面對這框架,要進一步質疑的是,是什麼文化在膜拜及強化如此的一套性別定型取向?而在回應以上的提問前,更值得坦誠探問的是,什麼人在這主流文化取向中得益?在這套性別定型的取向中,我們不難看到一種男強女弱、以至男主導女追隨的兩性關係。在強弱懸殊的關係中,得益者不言而喻。

在追求兩性平等的今天,我不單因這種思想的落伍而拋棄之,更因著其中所承載的暴力而不得不對之口誅筆伐。對我而言,不尊重和強制就是暴力。在這種性別定型取向下,首當其衝的受害者是女人。女人不只被單一的框架牢牢套住,還要屈從於一種扭曲的關係,處於被動被決定的位置。這活脫脫是一種社會中的集體暴力。男人,其實何嘗不是這種暴力下的受害者。男人也被框架死死的箝制著,動彈不得,以至動輒得咎,招來同性的排擠、訕笑和欺凌。這種定型驅使男人不尊重女人,也導致不少男人不尊重自己。大部分人都活在暴力的陰影下,身心既得不著發展,也無法尋回個人的獨特性。

因著譚博士的文章,我想起近日讀過的一本書《瑞典查甫人》(Men on Men)。其中一篇文章名為<男性暴力>,作者Lars H Gustafsson在文內引述了另一位北美作者Richard Rohr一書A Man’s Approach to God的內容。Rohr指出,


「從青春期起,男人必須踏上兩段旅程。第一段是「朝向陰極之旅」(journey to the feminine)——「使徒約翰之旅」。如果他不想落入虛假男子氣、強壯男子(macho man)的偏狹世界,那他必須回復體內陰極——關懷的男人。第二段旅程必須在陰極達致後始能開始。這是「進入深度男子氣概之旅」(journey into deep manliness)、「施洗約翰之旅」。不敢踏上此危險旅程的男人將有可能落入虛假女子氣、新『柔軟男人』的偏狹世界。」

使徒約翰與施洗約翰同是男子,且都是聖經人物,卻有著不同的男子氣概。讀著Richard Rohr的文字,我想起了另一位心愛的男子盧雲(Henri JM Nouwen)。是他的著作教導我接納一直壓抑的一面,也是他的真心自省鼓勵我展示脆弱和倚賴的一面。在這過程中,我尋回了部分早已存在卻一直視而不見的自我,且繼續在尋找。

面向未來,作為男子,我希望自己勇敢、強壯,抗衡不義;盼想自己開放,尊重和接納女性和不同的男性;渴望能展示脆弱和倚賴的面貌,倒在上帝的懷中,更伏在身旁心愛的人肩上痛哭,尋求安慰。





【1】尚未看《斷背山》,故本文無意討論電影的內容,只是想藉此機會整理個人在「男人」課題上的思考。

【2】李安的《喜宴》其實早已觸及同性戀的課題,教人納悶的是,過了那麼多年,何以《斷背山》引發的反響卻較當年更多。是美主流文化保守?是時代在退步?還是當下主流越來越不寬容?

【3】譚博士原文如下:

「斷背山」——破壞家庭的電影
美國傳統家庭促進會總幹事:譚克成博士

李安導演的「斷背山」,被荷里活譽為羅曼蒂克的愛情故事,故事描述六十年代兩青年牛郎在斷背山上看牛時,由友誼關係發展成同性戀的性關係,後來二人分別與女子結婚生子,可是不能禁止同性戀的情慾,屢次欺騙妻子到斷背山幽會,後來其中一人為此而離婚,另一人要求兩人同居,但因社會環境保守而不能如願,電影最終以一人意外身亡而落幕。

「斷背山」不論拍得如何美化,也遮掩不了它的醜惡一面:

1. 破壞男子漢的形像

美國中部的牛郎 (cowboy),是男子漢的形像,以往持有像尊榮 (John Wayne)和奇連依士活 (Clint Eastwood)的剛強和英雄的形像,是美國男孩子追求的模範,這套電影把他們醜化為好勇鬥狠,頭腦簡單的人,不斷以蠻力和打鬥來解決問題,而兩男主角的性愛,也是充滿了野獸般的粗野。

2. 誤導男人間的友誼昇華時就變成性接觸

很多男人在各種不同工作的環境或?需要作近距離的相處,例如軍隊、童子軍、球隊、大學宿舍等。此電影將「性」帶入了兩男人的工作關係中,不單染污了男性間單純的友誼。對於愛模仿電影中的人物的年輕人,現將這可能性向他們宣場,後果不堪設想。



3. 同性戀關係較男女婚姻崇高

「斷背山」可能沒有明顯推崇這觀念,而且還描寫了同性戀婚外情對妻子的傷害,但影評家、荷里活和傳媒都漠視了這一點,反而高舉這段同性戀情,是值得犧牲家庭的;片中又暗示有妻子和兒女的家庭是多麼麻煩,同性戀是多麼浪漫,作妻子的不明白,可是作女兒的卻明白,體諒與母親離婚的父親,間接地教導下一代要接受同性戀,這些隱藏了破壞性的信息,對下一代遺害無窮。

4. 暗示社會禮教是害人的

此片描述這段同性戀情的痛苦,使主角以罵妻子、打架、嫖男妓等方式來發洩。最後以一方死、一方愁的悲劇收場,表面是表現同性戀負面的信息,但暗?卻抱怨這悲劇的發生是因為六十年代社會太保守,不能容?同性伴侶,否則他們會活得很快樂。

荷里活高捧這套同性戀的電影,不單止給與好評,還頒發4個金球獎,娛樂界要極力介紹同性戀的電影,是要打破傳統的禮教,讓放縱情慾的人,可在無罪惡感的情況下自由自在地繼續放縱,而社會需要無條件地接受。利用潮流文化來推廣破壞家庭的電影,是現代文化的悲劇;李安導演拍這種片子,等於加入破壞的行列,是華人的悲劇。

延伸閱讀

(1)《瑞典查甫人》(台北:女書文化,2002)。

(2)Kenneth Clatterbaugh著,《男性氣概的當代觀點》(台北:女書文化,2003)。




6 comments:

??Winwin said...

當我看到你說被框架箝制,角色被定型,扭曲,心裡確實有點痛.突然想起了身邊朋友對自己景況所表達的無奈.所以更加珍惜/享受現在由leader 到follower,由照顧人到被人照顧,由每事掌握到一步一步信心踏上,由事事計劃到由祂發版

??Winwin said...

李安得最佳導演,佢多謝香港時,好似多謝我禁.haha

give me a break said...

作為香港人,
真的與有榮焉。

Anonymous said...

Well done!
[url=http://wfizliqm.com/cmhg/lsou.html]My homepage[/url] | [url=http://racqbwdm.com/ltvp/odnw.html]Cool site[/url]

Anonymous said...

Well done!
My homepage | Please visit

Anonymous said...

Good design!
http://wfizliqm.com/cmhg/lsou.html | http://tihpbggv.com/wtlp/sqfr.html